华中科技大学夏增民教授谈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 2021-10-18 阅读量: 10

10月18日晚7:30,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教授夏增民做客中国科大通识教育系列讲坛,在东区二教2121教室内带来了“海上新声: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讲座。本次讲座也是我校本科生课程《城市与文化遗产》的线下授课;当晚,两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学史、区域地理研究的学者,夏增民教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介绍了开设此门课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国千年以来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民族珍贵的遗产。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城市与文化遗产》一课便以城市为切入口,深度剖析当中国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延续城市的文脉,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发扬城市的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对于题目“’海上新声’: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的选择,夏增民老师给出了他的解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涌现了一批现代化大都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大体现,其中,上海便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所谓“新”声,指的便是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领头羊的示范性作用。因此,此次讲座便选择了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示范型案例,通过对其发展经验的总结,带领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契机。

此次讲座,夏增民教授将上海的发展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从早期上海的发展、上海的崛起、近代上海的文明示范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完整的阐述。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的影响,夏增民教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结合地图详解了上海的地理位置、成陆过程、地貌、水系条件,概述了地势平坦的地貌、丰富水系的便捷交通对上海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的区域先天优势。

夏增民教授从考古发现说起,讲述了五六千年的崧泽文化直到西晋、唐朝的流变,将上海早期发展史贯穿其中,详解了城市发展与历史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战争的关系,城市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并且考证了上海“沪”、“申”之名的来源。随着宋朝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南北文化差异日渐明显,华亭(上海旧称)得到了迅猛发展。明朝棉纺工业的兴盛,大大刺激了上海周围城镇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壮大,以绘画、小说、弹词、沪剧等为主的沪派文化出现。鸦片战争爆发后,上海开埠,西方政治、文化和资本的流入推动了上海在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筑、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具有崭新城市面貌的“新上海”便从近代起成为了时尚、先进的代名词,直至今日。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楚、轻松幽默,夏增民教授以上海的城市发展史为例,解读了城市的起源、规划、建设、发展;探究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城市与政治、城市与经济、城市与人等诸多关系;发现城市中的文化遗存,了解城市的历史风貌,展示中国特色城市的景观和个性。最后首尾呼应,回答了讲座之初提出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不是单一元素决定的,而是交通、经济、机遇,城市开放的心态和模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