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性善”与“化性起伪”孟子、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23-11-30 阅读量: 10

11月30日下午,本学期“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13讲《“道性善”与“化性起伪”孟子、荀子对人性的认识》在中国科大东区5406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为通识课程《先秦儒家的思想世界》的公开课,由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朱浩浩副教授主讲,带领同学们共同领略先秦思想家的学说魅力。

讲座伊始,朱老师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篆文中的“人”“生”“性”字引入,从字源的角度引入“人性”的定义——人性,即生而具有的,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即人之为人的共性,且为本质规定性。对人性的认识是世界各文明中普遍存在的话题,认识人性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休谟、柏拉图的人性观为世人所关注,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样产生了丰富繁杂的对于人性的理解--人性观,其中,尤以先秦孟子与荀子为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自觉性。朱老师以《孟子》中“非人也”的论述反推人性何为,认为孟子推崇的“性善”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从孟子如何论证性善、如何论证性善包括仁义礼智、如何处理恶的问题三个角度讨论孟子的思辨方法,并从孟子与告子、公都子的辩“性”中进一步理解孟子的人性观念。

荀子则与孟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即表现出向善的特性,在著作中对孟子的人性论直言“是不然”,提出了“性恶”说,提出以“化性起伪”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使人为善。伪,指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而荀子特别强调“师圣师君”,强调秩序与权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耳熟能详的《荀子·劝学篇》其实充分反映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

通过对比孟子、荀子的人性论观点可以看到虽然二人“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根本观点相异,但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二人对于为善的普遍性的认识是相同的。

讲座最后,朱老师又引申了人性的一些现代性假设,以及马斯洛需要结构理论等再次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思考其现代化与现代应用的问题,乃至有朝一日形成对普遍的人性的探讨,并以之应对全球化、人类命运与自然环境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