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22期《文物的表情》于科大东区第二教学楼2603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由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张兴香老师主讲。讲座通过讲解各种““喜怒哀乐””的文物作为线索,来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与历史价值,吸引了校内众多同学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张老师让同学们发挥想象,一起揣摩揣测近年央视的热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人头壶的表情背后所表达的感情。人头壶是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它的体态是一个笑容和蔼的怀孕母亲,陶器注水时'“泪水”'从眼中涌出,表达了母亲含辛茹苦孕育后代的伟大。张老师指出早在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制作陶器的时候,将深刻的寓意寄予在器具中。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图1:张老师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人头壶
随后,张老师列举了更多有代表性的文物的表情。这些文物不仅神态各异、萌态可掬,极具观赏性;同时从其花纹服饰、工艺手法上也能考察对应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技术水平。同学们在张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外形,以及和表情揣测寓意,再结合实际历史背景的讲解,由感性到理性全面的认识到了文物背后的深刻历史含义,仿佛与这些千年文物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2:一起来看看文物们的表情吧
文物作为中华民族璀璨历史的见证,既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课程最后,张老师不忘勉励同学们,现代的人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物质社会,时常会陷入精神匮乏,无所依靠的困境,这种时候不妨走进博物馆,去和文物展开一场超越时代的对话。感受这些文物背后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汲取力量。
撰稿 / 陈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