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47讲《考古的考古—定义与历史》在中国科大东区第二教学楼2204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吴卫红教授主讲,围绕考古学的学科定义、发展历程及其社会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带领同学们系统梳理了考古学的核心内涵与历史使命。
追溯学科本源:从“挖宝”到科学化
讲座伊始,吴卫红教授以“考古学是什么”为切入点,阐释了考古学的核心定义。他指出,考古学是以古代人类活动遗存的实物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方法研究人类历史与社会演变的学科。吴教授强调,现代考古学已从早期的“挖宝”行为发展为严谨的科学体系,其目标不仅是复原历史,更在于揭示文明兴衰的规律,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在回顾全球考古学发展史时,吴教授通过青铜剑形态演变的经典案例,生动解析了类型学如何揭示技术进步与社会变迁,并提到19世纪地层学、类型学及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的引入,推动考古学走向精准化与系统化。
中国考古学的使命:实证文明根脉,筑牢文化自信
在厘清学科定义后,吴教授将视角转向中国考古学的独特贡献。他以20世纪初西方学界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为例,详细剖析了早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误读。通过殷墟甲骨文、良渚古城遗址等关键考古发现,吴卫红教授论证了中国文明的本土性与连续性,有力反驳了“三次西来浪潮”(即认为中国文明由外部多次传入)等片面观点。吴教授指出,中国考古学通过实证研究,不仅填补了上古史的空白,更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叙事,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根基。
结合河南卫辉战国魏襄王墓的发掘实例,吴教授阐释了考古学如何修正文献偏差,实现“证经补史”的功能。此外,他对比了考古发掘与盗墓的本质差异:“前者是系统性的文明解码,后者是对历史的粗暴掠夺”,以此呼吁公众尊重科学考古的价值,共同守护文明根脉。
学科的未来:连接历史与当代
讲座尾声,吴卫红教授展望了考古学的时代使命。他提出,考古学不仅是“向后看”的学问,更应“为当下服务”。通过三星堆考古中的科技实践、博物馆数字化复原等案例,吴教授展现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他指出,文化遗产的活化能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当代精神养分,助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一个民族若忽视历史记忆,将难以在文化传承中找准方向。”吴卫红教授寄语在场学子:“了解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奔赴下一个百年。考古学照亮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的方向。”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视角宏阔,吴卫红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生动的案例讲述,为同学们揭开了考古学的神秘面纱。通过梳理学科脉络、剖析历史争议、展望未来方向,讲座不仅深化了听众对考古学的认知,更激发了青年学子探索文明源流、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