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48期《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带来的新科学知识》于科大东区第五教学楼5307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褚龙飞副教授主讲,通过系统梳理明末清初天主教东传的历史经纬,对第一次“西学东渐”浪潮中的知识迁移与变革进行介绍,重点解构了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传统知识体系在跨文明碰撞中的近代转型。
讲座以大航海时代开启为时空坐标,聚焦利玛窦的入华轨迹。褚龙飞副教授通过考掘耶稣会士的航海日志与中文典籍,还原了天主教传教士在“适应政策”框架下的调适策略:一方面通过《天主实义》构建“耶儒融合”的诠释体系,另一方面以《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等科学著述实施“知识传教”,这种双重进路揭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西学东渐”的序幕。
在科学知识传播的维度,褚龙飞副教授指出:耶稣会士将科学作为神学传播的“知识媒介”,使用西方的奇珍异宝展示向中国士人展示西方的科学技术。虽以服务于福音传播为核心诉求,却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程。
整场讲座贯穿双重文明史观,褚龙飞副教授既运用全球史视角剖析传教士的知识中介角色,又立足本土语境解读中国士人的接受机制。通过展示《同文算指》《泰西水法》等典籍的考据案例,生动重现了明清之际在“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科学改革实例。这种“全球-地方”的双重视野深化了听众对“西学东渐”复杂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