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50讲《古代域外天文学来华及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于科大东区第五教学楼5207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由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钮卫星老师主讲,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知识交流融合的魅力。
讲座伊始,钮卫星老师便以生动的语言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虽成就斐然,保存了完整系统的天象记录且发展出独特数理天文学,但并非孤立发展。据文献记载,古代有多次大规模域外天文学输入,且都与宗教结伴而来。这一新颖观点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整场讲座奠定了引人入胜的基调。
钮老师详细阐述了古代域外天文学来华的途径、内容特点及深远影响。他介绍,域外天文学来华存在官方途径和民间途径两种方式。部分域外天文学知识或掌握域外天文学知识的专家,直接进入中国官方天文机构,在历法修订和改革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有些域外天文学知识为星命预测术提供数理基础,在底层民众对预测个人命运需求的推动下,得以在民间流传。在讲述过程中,钮老师穿插了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引发同学们阵阵惊叹。
讲座结尾,钮老师总结道,外来天文知识体系传入本土必然会经历冲突、融合的过程,这是文明交流传播的常态。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不少同学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不仅增长了对古代域外天文学的认识,更深刻理解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精彩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