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51期《南北各天风土别,莫将历候一同看——清初东北流人诗浅析》在科大东区第五教学楼5104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闫晓铮老师主讲,闫老师同时也是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的文学统筹,以及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讲者,聚焦于探寻清代东北流人群体诗歌创作背后的历史与情感。
讲座伊始,闫晓铮老师以竺可桢《天道与人文》中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章节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引导听众关注自然环境与诗歌创作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对清初东北流人诗的探讨埋下伏笔。紧接着,闫老师详细介绍了东北作为流放地的历史背景。明末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定鼎中原后,东北成为最早的遣戍流放地。流徙文士们以 “罪人” 身份踏入这片土地,不仅要直面天寒地冻的极端气候,还要承受流放带来的身心折磨。
在对诗歌作品的分析环节,闫老师重点解读了流人诗歌中浓郁的乡恋情结。清代东北流人原本大多生活在中原或者江南地区,被流放到遥远的关外,在行进路途中受尽折磨,经过千辛万苦到达流放地之后,诗歌创作中所流露出的乡恋情结尤为引人关注。清代东北流人乡恋题材的诗歌常借助雁、鹤、笳等意象抒发情感,传统文化中的登高习俗也是流人抒发思乡之情的重要方式,体现出流人对自我命运的焦虑和难以排遣的忧愁。
讲座最后,闫晓铮老师指出,清代东北流人诗歌中的乡恋题材,虽在意象选择上未脱离传统,但在创作过程中紧密结合东北独特的山川地理和物候特征,形成了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诗歌不仅为后人揭示流人的真实心理状态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更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闫老师强调,“重返这些诗篇,既是对历史的凝视,亦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
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闫老师的讲解,对清初东北流人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